互联网的发达很容易产生流行语和流行词,其中有些汉字,甚至是原本冷僻的字因此而重焕新生,而且,它们往往还被赋予了别义或新意,不仅流行于网络,继而又从线上扩散到线下,从而流行于日常的生活口语中。
比如“怼”这个字。
怼字原本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常用,国务院《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也将其归为汉语二级字,但是,如今这个字却经常出现在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口语中,意思接近于“驳”、“辩”、“戗”等字,有反驳、驳回、批驳、争辩、分辩、辩驳,还有方言“回戗”(也有一些地方写作“回呛”)、“挤兑”等意思,总之,表示因为心里有抵触,言行上则有对抗的情绪或针锋相对的语言表达。比如,“怒怼”、“霸气怼人”、“给他怼了回去”、“怼得他哑口无言”等等。
但是,“怼”字的原义并非如此,本无上述意思。
“怼”是形声字,从心,对声,本义为怨恨,与心理活动有关。印象中最常见到的一个词是“怨怼”。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怼,怨也。”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此字与“憝”字音义略同,而“憝”字的第一层意思即为怨恨、憎恶。
“怼”字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如,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中有:“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孟子万章上》:“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死谁怼”;《汉书·外戚传》:“怼以手自捣”,等等。
此外,怼字又由动词的怨恨引申为形容词“凶狠”、“暴戾”等意思,如,《诗·大雅·荡》:“而秉义类,彊御多怼”;庾信《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怼妻狠妾,既嗟且憎”。
白话文时代,怼字倒不常见,如今却被人挖掘出来,不仅常见于网络和口语中,而且还被赋予了不同于原义的新的字义,使用的场合也比较广,既有辩、驳之意,也可能带有一种用刺激性的语言、语气和态度与人针锋相对的语言色彩,还可以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相互斗嘴和调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