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奇洞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平原村,距著名的潭柘寺仅500米。历史上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佛教在我国晋朝刚传入燕城时,许多高僧就是在潭柘寺这一带传经布道,而八奇洞中有很多神似的佛祖像,和众僧修行图,可谓得自然神奇之造化而佛缘甚深。
从潭柘寺环岛,沿着潭王路辅线向北大约二公里处,路东侧有一块巨石壁上书写着“八奇洞”三个大字,此处便是“八奇洞”。
从“八奇洞”石壁向右是一段石阶铺成的步道,名曰“慈行路”。沿台阶而行,便通往“八奇洞”的入口。
前行100米左右,拐向东北到八奇洞入口的拐角平台,平台北侧有用八个半个人脸构成的图案,是八佛广场。现代雕塑体现着“八佛”与人的历史渊源。
路边有一处卧虎石,虎头应该是后期加工过的,虎身则是山道边的岩石,倒也浑然一体。
路的外侧还有一些功夫小和尚的石像,倒也映衬了八奇洞佛缘甚深的传说。
沿石阶“慈行路”大约走了400米左右,便来到了“八奇洞”的入口处。临近入口的石道边立有一块刻有“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的自在碑。
自在碑的背面是五代后梁契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忍辱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绕过“自在碑”便是八奇洞宽20米、高14米的地下溶洞入口。入口处雕有365尊佛龛,号称千面佛墙,强化了八奇洞的宗教色彩传说与新奇共生同存。
进入洞中,沿台阶路持续下降,便被宛若彩虹的灯光所吸引,沿途有很多法相庄严的佛祖像。
下行台阶的边上是全球唯一一条410米地下高速滑道,也称“激情滑道”。洞口处海拔240米,洞深500余米,全长1350米,洞内有极具特色的八大奇景和大小50余处景观,
“激情滑道”的终点,便进入了八奇洞。
沿着悬梯缓缓下行,是第一处平台,色彩斑斓的灯光映衬下,宛若水晶洞。八奇洞形成于大约3亿年前的地壳运动的山体开裂,后经过近亿万年地下河冲刷,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洞口处海拔240米,洞深500余米,最大洞厅长200余米,宽130余米,高110余米,堪称华北之最,在国内外也属罕见。而最窄处不足1米,高不过两米。洞底面积超过二十万平方米,空间近千万立方米。开辟可游览路线总长度1350米,洞内以地下河冲刷而形成的八大奇观闻名中外,
头顶上方有一处天然形成的“水晶之眼”。
八奇洞形成于大约3亿年前的地壳运动的山体开裂,后经过近亿万年地下河冲刷,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清澈洞底水潭富含丰富的矿物质是难得的优质饮用水源,巨大的地下空间堪称中国之最。
脚下是一条全长108米的水上浮桥,称作水上莲花桥。
莲花浮桥是一座搭在水上的浮桥,桥身由莲花装饰而成,走过浮桥,摇摇晃晃,两侧都是水滴,滴水声、脚步声、每一个声音都被放大,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压迫感。
水光映衬着灯光,脚步踏在浮桥上扑通扑通的声音,让山洞多了几分神秘之感。
“水上莲花桥”的尽头,是一个相对开阔的平坦空间。平台的中间树立着一个巨大的转经轮。
洞底巨大的全铜转经筒,据称是世界上最大,高十八米,内置十亿句佛门法咒。转经筒是藏传佛教常用的法器之一,是藏民祈福的重要物品。据说这个转经筒的上面便是潭柘寺的转经筒,一上一下形成呼应。
“水上莲花桥”连接转经筒平台的东口上方,由于泉水侵蚀和地质构造的缘故,在岩壁上形成了神秘的象形文字,在这神奇的画卷中,暗藏了中国两个汉字。这里便是八奇洞第一奇“佛传中国”。这里又被叫做:“中国体育运动图”,仔细观察一番,岩壁上的景观呈现出划船、奔跑、练体操的图案,这个名字也就成为了第一奇的另一个说法。
沿着转经轮右侧的扶梯上行大约30米左右,就到了号称第二奇的“龙潭显灵”。
虽然距离不长,但扶梯非常陡且非常窄,还是需要注意安全的。
“龙潭显灵”是一个悬于洞壁高处的水潭,潭水清澈幽深,深数十米,与下方暗河落差近百米;无论四季轮转、干旱洪涝都毫无变化。
洞底上层的一处深不见底的深潭中,潭潭水中有一条若隐若现长约3.9米的“游龙”而得名。且龙潭正是位于潭柘寺的山下,似乎印证了流传千年的传说。此物质薄如蝉翼,从洞中蜿蜒而上,宛若蛟龙。经数位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考证,也无法证实具体为何种物质,珍惜异常,至今还是地质学界和生物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波光粼粼数十米深的水,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神龙轮廓,洞顶不断有水滴滴入清澈的潭水,更增加了神秘诡谲的气氛。
欣赏了“龙潭显灵”之后,需要原路返回,从转经筒靠近洞壁的扶梯一路下行,回到转经筒所在平台,绕过转经筒
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前行,右侧为清澈的水流,感觉大自然真的是很神秘。
洞顶独特巨大的褶皱“8”字,成为八奇洞又一奇观,堪称教科书级的地质变迁记录写照。
继续前行,右侧的洞壁上便是滴水观音,“滴水观音”是有许多顶部垂下的大大小小的钟乳石连成一个观音佛的形状。而且这些乳石上还断断续续的滴地下水,滴了一池泉水。
正前方天然的断石上宛如坐着一尊罗汉。
对面洞壁上一块探出的钟乳石,宛如十八罗汉看守着这座巨大的地下佛国。
穿行在灯光旖旎地下溶洞的“贤菩道”
“贤菩道”的顶点有一玻璃罩,玻璃罩内天然形成的石笋就如同一位身披袈裟歪着头手摇破扇,光着脚丫的出家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历史民间人物——活佛济公。
霓虹灯照耀在石壁上,虽然没有好看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等传统景观,但经过亿万年地质变迁形成的地下裂隙,在五彩斑斓的灯光照射下,更有一番神秘色彩。
前方右侧是个神秘的洞穴,为了安全洞口安装了护栏,洞壁上有“回音洞”的标牌。
回音洞洞穴串联,声音在这里会形成回声,进洞时黢黑一片,喊一声灯光乍明,响声绵延,故名“回音洞”。
从回音洞回到地下溶洞的主道上,便是一座深入地下溶洞的铁制悬梯,号称百转天路。
从百转天路沿悬梯一路下行,便来到了八奇洞的又一奇观“神锅施粥”,又称“壶穴神锅”。 这是一口经岩石冲刷所形成的神锅,直径长达3米,深7.5米,曾有一首打油诗述说了“神锅施粥”的来头:“八奇洞内水真多,里面有口大石锅;投进泥沙能容米,游客来了有粥喝”。
“神锅”的一侧有一架铁梯伸向锅底,应该是工作人员进出锅底的通道。
继续往前是一段时光隧道。
隧道的尽头是“圣水天池”奇观。
“圣水天池”在一个洞内,洞内有一泓碧水、清澈见底,水质甘冽,矿物质丰富。
从“圣水天池”左转直行,继续穿行在五彩斑斓狭窄的栈道中。
洞壁顶上的钟乳石,如同冰锥悬挂在头顶。
前方的左侧便是八奇洞的另一景观“伏虎”。
相传是以潭柘山上护泉的虎,在此喝水为原型而来;近前观瞧,一块钟乳石形似老虎在俯身饮水,虎眼、虎鼻、虎嘴……还是煞有介事的。
前方已经可以看到八奇洞著名奇观“擎天一柱”了。
“擎天一柱”则是一根巨大的柱状钟乳石直插顶部和地面,高度约38米,从顶上一直延伸至地下,被誉为擎天柱,是亚洲第一高,世界第三高。
这根石柱的形成归结于大自然的衍化,这里已经度过了上亿年的时光岁月,是从小小钟乳石发展而来,在岁月的磨砺中,终于长成了眼前这副威武霸气的模样人们知道,一般从洞顶上边往下边生长的,叫钟乳石,而从洞底往上生长的,叫石笋,这石笋和石钟乳天长地久连在了一起,方才形成一根石柱。
洞顶一处断壁上,有一组钟乳石,类似一群天神在看护着“擎天柱”。
另一处洞壁上常年滴水形成黄褐色颇具质感的地质现象。
由此处就开始上行,穿行在五彩斑斓、灯光旖旎的地下溶洞中。
上行的扶梯,按照溶洞的走势,加装了灯带,就像一条蜿蜒的长城,号称一大景观“地下长城”。
左侧的洞顶处有一组钟乳石,名曰“八仙过海”。
在灯光的映衬下,高低迥异、参差不同的钟乳石宛如八仙在渡海。
蜿蜒曲折的地下长城
洞顶下垂的钟乳石
向上攀升的地下长城
左侧的洞壁上有一块流线型巨石,就是岩石断层形成的“飞龙在天”,是八奇洞的又一奇观。深凹的龙眼、挺立的龙背、奔腾的龙爪……像是一个飞龙在天。
蜿蜒前行、盘旋上升的地下长城
溶洞上方一个深23米,直径14米的两山之间,夹着一块数十吨的巨石,看着像要掉下来的大石头,是在古河道发育过程中,溶解灰岩底层空间不断扩大,被峡谷支撑而形成的“奇险”景观。确实够“奇”、够“险”。
即将登顶的地下长城
洞壁上的钟乳石
溶洞奇观
地下长城的顶端便是佛门,佛门立有一块“觉正净”的巨石。“觉正净”是佛教中所皈依的自性三宝。觉是觉而不迷,正是正而不邪,净是净而不染。
穿过“觉正净”石,就是通往八奇洞出口的“佛光普照”。
“佛光普照”的外侧。
沿着石阶就回到了“八奇洞”景区广场了。
广场前“八奇洞”景区介绍碑的背面刻有“八佛群聚首、无字两丈碑,浮屠九百步、世尊路随行。莲花胜霓虹、浮桥通幽径,经纶转救世、神潭缥缈龙。水清观音石、罗汉云中座,济公信佛处,神锅粥万担。圣水出天池,伏虎现真容,百里地下城,通天佛祖身。神秘飞来石,褶皱记古今,弥勒通出处,连升百十阶。豁然换天地,四季不同颜,洞中无岁月,如隔亿万年”的诗句,完美滴介绍和诠释了八奇洞的“自然奇观、佛缘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