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当我们听到这首旋律优美的《南山南》,都会被这句歌词所触动,除了对仗工整,情境浪漫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句看似矛盾的话真的没毛病!因为暖气的存在,北方人可以在屋里任性地穿着单衣。而南方人在屋里,舍不得开空调的话,取暖经常只能靠抖了。
能源是一切的基础...
享受着暖气,或者憧憬着暖气的你,也许会想:是什么让暖气如此炙热呢?若干年前的答案可能是煤,但近年来,随着雾霾的肆虐,更为清洁的天然气在供热领域逐渐登上C位。
这个增长趋势从苏联解体前就开始了
亚洲的天然气需求占比也在不断提高
那么我国的天然气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国内天然气产地
我国的天然气,大约有三分之二国产,三分之一进口,且进口的比例在持续扩大,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可能不利于我国化石能源供应安全)。
这2/3的国产天然气主要来自四大产区:塔里木产区、鄂尔多斯产区、川渝产区和海域产区。
其实还有一个柴达木产区
不过储量相对小很多
其中,塔里木产区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西气东输,从南疆的轮台镇一路输送到上海。 自鄂尔多斯产区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则主要输送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中石油苏里格气田,是我国首个探明储量超万亿立方米的大气田,其年产量超过230亿立方米。
鄂尔多斯表面看上去颇为荒凉
但地下确实储藏着一个个能源巨无霸
下图为鄂尔多斯苏格里地区
川渝产区中,有一个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普光气田,年产能超过100亿立方米,是“川气东送”工程的气源地。在东海和南海的一些海域上,中国人还找到了海洋天然气产区,能够用于满足沿海地区的需求。
西气东输
珠三角还会接收来自海上的天然气(经过马六甲)
四大产区生产了我国八成以上的常规天然气。以2016年数据为例:我国天然气自产量 1368 亿立方米,其中四大产区产量为 1115.9 亿立方米,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当然,既然是国内的资源,那自然基本被三桶油掌握,在国家统一下一盘棋的情况下,气的价格也都好说。真正可能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和供应危机的,是来自国外的进口天然气。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虽然不同来源对于天然气储量的排名尚有争议
但中国在其中肯定不算很大的份额
来自远方的气
我国进口天然气的路径,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大通道。其中西南北三条通道都是管道气,且北通道正处于在建状态,预计2019年就可以正式向国内通气。其他三路均已投产多年。
管道气,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管道运送的天然气,这是陆地上大量输送天然气的方式。在世界管道总长中,天然气管道约占一半。
天然气管道
天然气管道运输具有具有成本低、建设快、占地少、运量大等优点,便于管理,易于控制。然而发生事故时危害性大,波及范围广。去年吉林松原市和今年贵州晴隆县的天然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均造成几十人的伤亡。安全大事,不可不察也。
还是很危险的
西南北这三条运输管道系统分别是:
1 西路-中亚天然气管道。
目前是最重要的一条进口通道。土库曼斯坦是最大的供货商,占到了西路气量的85%左右,此外还有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其输气规模可达510亿立方米/年,每年稳定供气可达300亿立方米,占我国进口天然气的一半。几个比例一计算,中国的天然气中竟有15%左右是来自土库曼斯坦的。
中国西边有很多产气大户
都很渴望中国的订单...
中亚天然气管道目前已经有三条线路投运: A线、B线和C线,均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位置开始,一直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和我国的边境,自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进入国内,成为“西气东输二线”。
土库曼斯坦是内陆国家
要想把天然气卖出去
就需要更多更多更多的管道
这部分管道长度大约有1万公里,其中土库曼斯坦境内长188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长530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长1300公里,其余约8000公里位于中国境内。A、B、C线分别于2009年、2010年和2014年投产运行,其输气规模均为150亿立方米/年,2015年,C线规模提升至210亿立方米/年。三条线路2015~2017年的进口量分别为297、342和380亿立方米。
中亚天然气管道
来源:sia-energy.com
第四条D线也已经开工建设,依然以土库曼斯坦为气源,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自新疆乌恰进入国内,全长1000公里,其中境外段84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是A线与B线之和,预计2023年投产。
在控制权方面,这四条线是中石油的线路,由中石油和当地供应商各占50%的股份。
欢迎来到阿什哈巴德(土库曼斯坦首都)
除了这几条巨无霸之外,还有一个线路也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这就是广汇中哈天然气进口管道。该管道自哈萨克斯坦的斋桑起,至新疆吉木乃县的陆上LNG工厂(广汇能源控制),液化后经由槽车分销。该线路年输气规模为5.5亿立方米,虽然体量远小于中石油的西路四线,但在中石油这个巨头旁边分得一杯羹,广汇能源确实也不容易。
广汇中哈天然气进口管道
来源:sia-energy.com
中亚的气相对便宜,但随着这些国家发展水平上升,今年年初他们纷纷要求对华出口涨价20%。如何保障这些重要的输气管道持续运转,会是中石油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
感受一下土库曼斯坦的出口结构
其国内收入与天然气价格是分不开的
2 北路-中俄天然气管道。
俄罗斯和我国的天然气管道分为西、东、远东三条线,成功落地的只有东线。
东线与西线
东线以科维克金气田和恰杨金气田为气源地,境外管道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负责,管道全长1629.3公里,计划今年年底铺设完毕,2019年进行试运行。该项目名为“西伯利亚力量”,真的很俄罗斯。境内管道由中石油负责,自黑龙江省黑河的中俄边境开始,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终于上海,全长3371公里,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压力最高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
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与远东线
来源:sia-energy.com
预计2020年,中俄管道东线就可以全线贯通,届时每年将有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输入中国,可解燃眉之急。
西线气源地位于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与对欧洲供气共用一个主力气田。管道通过阿尔泰共和国与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54公里边界进入中国新疆,与西气东输干线对接实现对华供气。
涅涅茨和亚马尔涅涅茨
这两个北冰洋海岸的自治区
天然气储量相当可怕....
远东线的主管道为萨哈林-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管道,气源地为萨哈林大陆架和南吉林斯克气田,经过俄滨海边疆区进入中国黑龙江虎林,或从海参崴进入朝鲜向韩国供气即朝鲜半岛天然气管道。
来自北方的全方位能源服务
后面两条线路尚在谈判中,俄罗斯急于签署西线管道,而中方则建议优先签署远东管道,谈判困难仍然多多。而且俄罗斯人的要价实际上是偏高的,不过近年来大气污染和碳排放控制的压力日趋增加,为了防止出现过于频繁的“气荒”,我们的选项似乎并不多。
3 南路-中缅管道
海上进口的LNG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东,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地区局势紧张,可能这条路就被切断了。为了避免过度受制于人,我国在西南地区也开辟了一条油气大动脉,进口缅甸近海油气。
之前中亚的陆上线路很大程度来自里海沿岸
海上线路则大量来自波斯湾沿岸
中缅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缅甸的皎漂港,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接着经过贵州安顺,南下到达广西。缅甸段全长771公里,中石油占股50.9%, 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与韩国大宇占股49.1%;国内段全长1727公里,由中石油控制。中缅管道的设计输气量为52 亿立方米/年,2020年后或增压提升至120亿立方米/年,是重要的辅助路线。
中缅天然气管道
来源:sia-energy.com
东线:LNG项目
LNG是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的缩写。在常压下把天然气降温至零下162摄氏度,天然气就会凝结为液体,体积会大大缩小,易于储运。走海路的天然气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到达进口国。
LNG接收站
以上提到的陆地管道进口天然气似乎都是中石油把控着。到了LNG项目,就稍微“自由市场”一点了。当然了,只是“稍微”,三桶油依然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这其中中海油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2017年,中海油LNG装卸规模近乎全国总规模的46 %,近乎一半,中石油占29%,中石化占16 %。此外,还有第二梯队的一些LNG进口商,分别为申能、九丰和广汇(又是它),占了6%、2%和1%的比例。
LNG接收站接卸规模:按公司划分,单位:万吨
广东是最早建设LNG的省份,拉开了从海上进口LNG的序幕。近年来,我国对LNG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内正在规划和实施的沿海LNG项目基本分布于各个沿海省份,这些项目将最终构成一个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
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
海上LNG的货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亚、卡塔尔、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坐船到达中国。LNG接收站单站接收规模前三甲分别为中海油大鹏LNG(680万吨/年)、中石油如东LNG(650万吨/年)和中石油唐山LNG(650万吨/年)。
中国已投运LNG接收站
来源:sia-energy.com
此外,近年来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已经实现了天然气出口,美国也成为中国天然气的重要来源之一。2017年特朗普来访期间,中美在能源领域完成了1700多亿的大单,主要包括页岩气、LNG、天然气发电、乙烷、煤制气等方面的贸易或生产。未来美国或将会成为中国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国。(细思极恐)
总体而言,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并不富裕的面貌在逐渐地改善,近年来中国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开采也不断的取得新的突破。2017年3月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一百亿方,可燃冰的开采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通过自产天然气保障供应可以期待。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来源较多,尽可能规避单一风险。但由于出口方普遍具有较强的议价权,也不可掉以轻心。如何能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消除气荒,依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