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镇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扶贫困县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镇原民间艺术底蕴深厚,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窑洞民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原也是中书协命名的“中国书法之乡”,书画产业蓬勃发展。
历史沿革
镇原这片土地,远古时代就是先民生息繁衍的地方。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今三岔镇的大原古墓群遗址及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氏族部落所在地。
唐虞时代,这一带是雍州属地,《括地志》记,夏时称戎翟。《宋山川记》载:商代为昆戎。《平凉府志》载:“镇原,古大原地”,属古彭国境。《杜氏通典》记,春秋战国时“为义渠戎地”,属北地郡,置朝那县。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为北地、安定两郡,安定郡辖有临泾、彭阳、高平等县。据镇原《文史资料》第一期载刘如顺撰文考证,安定郡郡治在今中原乡原峰村(即城隍庙)。临泾为安定首县,辖今镇原大部分地区,当时为丝绸之路要道。《镇原县志》古迹条记载:“今县西南六十里有城隍庙城,址虽废,瓦砾相间。土人云:其旧址西城隍庙,东四郎庙,长一十五里,宽七、八里,为故镇戎州地。今其地北八里有汉武亭城,为西汉通西域古道。西北三十里有故新城驿,南二十五里至白水驿,东南有党原城,秦皇登鸡头,汉武出萧关,皆取道于此。”直至后汉,安定郡皆置于此。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置湫谷县,取境内湫谷得名,大业十二年把湫谷并入临泾县,县治在今镇原县城西二里。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原州被吐蕃攻陷。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置原州郡于临泾,即今县城西之临泾故城。宋时原州,属秦风路。
金时原州,属庆原路。
元时将镇戎、原州合并称镇原州(古原州)数百年间,州、县具体边界分合不定,直到明洪武初年,镇原县界才基本定下来,据《平凉府志》载:镇原“东到庆阳之宁州界一百四十里,西到固原界六十里,南到平凉界六十里,北到庆阳之环县界一百二十里。”
明初仍为镇原州,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县,属巩昌府总帅府(旧志载:属庆阳府,不符),后改平凉府。消李从图所修县志:镇原州降为县后,县城仍在镇原州旧址,镇戎以西的地方划为开城,后为固原州。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镇原改属泾州。
民国初改属泾原道,十五年(1926年)后直属甘肃省政府。十七年,属甘肃省第三区西峰专署。
1949年到1956年属甘肃省庆阳专员公署,1956年庆、平合并,归平凉专员公署。1960年庆、平分署,又归庆阳专员公署管辖。2002年,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地级庆阳市镇原属之。
行政区划
镇原县的行政区划在明万历前划分为20个里,即:在城(临泾城)、上作、石佛、遥现、显圣、新城、麦子、原店、平泉、合到、五泉、双屯、马村、雄武、石窠、彭阳、西壕、堡宁、石泉、横河。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将上作、新城、麦子、双屯四个里拆并,全县改为16个里,又将石佛改名玉佛,石泉改为碧泉。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改为10里。清为4里,即大丰里:所属原在城、麦子、原店、上作、横河五里;舒长里:所属原平泉、遥现、合到、新城、显圣五里;乐生里:所属原石窠、马村、彭阳、双屯、雄武五里;广积里:所属原五泉、石泉、堡宁、西壕、石佛五里。每里10甲,共40甲。雍正五年增设卫所里,共5里。
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将卫所里撤并,并在里下设镇,镇辖庄。民国17年(1928年)撤里设区镇,县城附近即现开边、城关、临泾、郭原等地为第一区,又名中区;萧金、屯字为第二区;太平为第三区;孟坝、马渠为第四区;新城、平泉、中原为第五区。原有的里所交通比较发达,人口密集的有集市贸易,如杜家寨子、西壕、开边、曹城子等。这种区划方式一直保留到实行保甲制和征收田赋粮前夕,由乡约、保政、户首管理。
20世纪30年代实行保甲制,于1935年全县编一镇八乡。一镇为临泾镇,八乡为屯字、萧金、孟坝、太平、马渠、平泉、新城、中原。计253保、2266甲。保基本上是原来的一个社,甲形同于自然村。1940年,将交口河以南地区辖镇改为乡、镇,在原八镇的基础上,增设了永安(今临泾乡范围)、永绥(今萧金显圣庙)、永和(今萧金上刘家)、永定(今南川乡范围)、永乐(今上肖范围)、永康(今曙光乡辖地)、开边、什户8乡
1940年3月,我党在县北马渠镇建立了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抗日民主政府。5月,迁驻孟坝镇。这一时期县内同时并存国民党、共产党两个相对峙的镇原县政府。边区政府管辖交口河以北地区,1942年设六个区。第一区,今孟坝范围;第二区,今三岔镇石嘴以东,方山乡枣沟、黑山峡以西范围;第三区,今庙渠乡范围;第四区,今马渠乡范围;第五区,今方山乡枣沟以东及新集乡范围;第六区,今三岔镇石嘴以西及殷家城乡范围。
1945年,解放区又增设三个区:王寨自治区(今王寨乡),太平游击区(兰家庙以西至孟坝界),交口河自治区(今开边乡交口河川的白家山、古城、惠大庄和庙渠的文夏、慕塬、黎明一带)。
1949年8月以后,全县共划为十三个区。即:城市、临泾、肖金、屯字、孟坝、太平、新集、三岔、马渠、开边、平泉、中原、新城。共一百二十一个乡。
1950年3月,将马渠并入三岔区,平泉并入新城区,城市区并入临泾区,全县为十个区,九十八个乡。
1953年,恢复马渠、城市和平泉三个区,新划上肖区,全县为十四个区。
1956年,将临泾.上肖,太平.马渠、平泉五个区改为基点乡,由县直管。
1958年春,撤销了原九个区,五个基点乡,全县划为三十七个乡。即:城关、五星、临泾、什字、海丰、新合、屯字、光辉、曙光、上肖、孟坝、西壕、西坳、跃进、太平、十八岘、大方、新集、王寨、三岔、石嘴、殷家城、马渠、庙渠、开边、黑渠口、黎明、平泉、洪河、中原、湫池、新城、新民、阳山、肖金、野林、显圣。同年10月,将肖金、野林、显圣三乡划给庆阳县。撤销原乡建制,成立了十个人民公社。即:城关、临泾、屯字、孟坝、新集、三岔、马渠、开边、平泉、新城。下属五十六个大队,三百四十个生产队。
1961年6月,全县成立了屯字、孟坝、三岔、平泉四个工委(党的工作委员会,县委派出机构),公社由十个划分为三十二个。即城关、海丰、南川、什字、临泾、屯字、曙光、上肖、杨城、孟坝、兰家庙、太平、王寨、新集、方山、西壕、石嘴、三岔、殷家城、马渠、庙渠、开边、古城、黑渠口、郭原、平泉、中原、湫池、洪河、西杨、新城、小岘,共辖六百一十八个大队,一千七百九十二个生产队。
1962年9月,成立了城关、开边两个工委。又新划六个公社,即太阳、彭阳、十八岘、陈坪、原峰、原成,共三十八个公社,辖五百四十二个大队,二千二百四十二个生产队。
1964年3月撤销屯字工委和杨城、太阳、曙光公社。8月撤销城关工委。次年1月,撤销平泉、孟坝、三岔、开边四个工委。
1965年3月,撤销海丰、什字、十八岘、西壕、兰家庙、石嘴、彭阳、王寨、庙渠、古城、郭原、原丰、湫池、原成、洪河、西杨、小岘公社,全县并为十八个公社。即:城关、临泾、南川、屯字、上肖、太平、孟坝、新集、方山、三岔、殷家城、马渠、开边、黑渠口、陈坪、新城、中原、平泉。
1966年春,增设曙光、庙渠两个公社,将陈坪公社改名郭原公社。1071年将黑渠口公社改名武沟公社。至此,全县为二十个公社,辖二百四十九个大队,二千O九十二个生产队。
1980年,全县为二十四个公社,二百六十九个大队,二千四百三十五个生产队,四千七百四十个自然村。
1983年12月,将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自然村。1985年7月,将镇城乡改称城关镇,屯字、平泉、孟坝、三岔由乡改镇。2004年,开边、太平乡改镇。2005年初,撤并彭阳、王寨、湫池、小岘、曙光5个乡。
2015年,撤销临泾乡,设立临泾镇。
2015年12月,撤销新城乡,设立新城镇。
2019年,撤销新集乡、马渠乡、庙渠乡,设立新集镇、马渠镇、庙渠镇。
2020年末,全县辖13镇6乡5社区,户籍人口52.51万人。其中,乡村户籍人口42.84万人,城镇户籍人口9.67万人。
2023年6月,镇原县辖13个镇、6个乡:城关镇、屯字镇、孟坝镇、三岔镇、平泉镇、开边镇、太平镇、临泾镇、新城镇、上肖镇、新集镇、马渠镇、庙渠镇、南川乡、方山乡、殷家城乡、武沟乡、郭原乡、中原乡。镇原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2024年 镇原县辖13镇(城关镇、临泾镇、屯字镇、上肖镇、太平镇、孟坝镇、新集镇、三岔镇、马渠镇、庙渠镇、开边镇、平泉镇、新城镇),6乡(南川乡、方山乡、殷家城乡、武沟乡、郭原乡、中原乡),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
大美甘肃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