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治疗』,对于麻醉医生来说不是一项陌生的工作,精确及时的液体治疗是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稳态平衡的关键,甚至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但要真正做到围术期液体治疗个体化、合理化,并实现当今倡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绝非易事。
在液体治疗中,胶体液的应用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如今血液制品获取变得艰难。但是胶体的临床应用并没有那么简单和随意,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人工胶体』的话题!
晶体液能自由通过血管屏障从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而胶体溶液凭借其分子量较大的溶质,能在血管内较长时间地停留,从而实现高效扩容,多用于患者围术期有效血容量的维持,在麻醉和急诊科都使用得非常普遍。
但胶体溶液有着易引起凝血功能紊乱、肾功能损害、过敏等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当前经典的胶体溶液主要包括右旋糖酐、明胶、羟乙基淀粉。
右旋糖酐是以蔗糖为原料经处理生成的葡萄糖聚合物,因其具有强抗原性而导致过敏反应发生概率较高,且右旋糖酐高溶胀压可降低肾脏的滤过压力,从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目前在临床液体复苏中已较少用到。但其可降低血液黏度和抗血小板活性,可用于改善局部微循环血流量。
临床上常用的明胶分为琥珀酰明胶和尿联明胶,其原料均为牛胶原,其扩容效能良好,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但这种动物源性的物质也使其具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同时琥珀酰明胶也有着抗血小板的作用,甚至有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
羟乙基淀粉溶液则是以玉米或土豆中的支链淀粉为原料制成的一种血浆代用品。当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羟乙基淀粉 130/0.4溶液分子量较小,降解较快,对凝血系统和肾功能影响均较小,且添加了Mg2+和K+,使Cl-与血浆浓度基本一致,安全性更佳。
羟乙基淀粉溶液输注后能维持循环容量『至少6h』,因此在围术期及创伤急救患者的有效血容量维持方面应用广泛。
胶体液除了广为人知的维持血流动力学功效外,与晶体液相比,其对毛细血管内皮糖萼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保护作用。
『糖萼层』位于毛细血管内皮表面,发挥着调节血管通透性、促进凝血和血栓形成以及内皮细胞和循环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感应流体剪切应力调控血管张力,在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和预防血浆渗漏方面至关重要。
但目前胶体对糖萼层发挥的保护机制原理尚不明确,可能与胶体扩容效引起输液量减少、抑制糖萼降解酶和抑制炎性细胞粘附相关。
由此可见,胶体液虽然有着晶体液所不具备的优势,但也有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在临床工作中该如何正确地“打开”胶体液呢?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的抛开晶体谈胶体,既往研究已经明确,不管是单一的晶体液输注还是胶体液,均可对患者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对于成人围术期液体治疗,提倡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缩血管药物,维持术中血压不低于术前基线的80%,老年以及危重患者则建议提高至术前基线的90%。
在血制品较为紧张且严把适应症的今日,人工胶体溶液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这也是建立于合理规范地使用人工胶体的基础上。
因此把看似简单的液体治疗做得精细,也应当是我们临床工作者对自己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